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仪器仪表正文

一位西安老测绘人的坚守与牵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15 浏览次数:79
一位西安老测绘人的坚守与牵挂   一台高约2米的测绘仪器,一个装满了铅笔和小刀的文具盒,一本用来记录数据的手簿……这几乎是56岁的测绘人宋成林工作时的全部“家当”。36年的测绘生涯里,他走藏区穿戈壁,遭遇车祸龙卷风,可对测绘工作的爱却让他越干越起劲。而自从1985年开始参与大雁塔测绘以来,宋成林见证了大雁塔以及周边的改变,也让西安这一地标成为他最为难舍的牵挂。
  
  大雁塔·徒步·手簿
  
  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在全国测绘系统可是响当当的单位,在这里工作的大雁塔监测项目负责人宋成林在队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1985年后,西安的地标大雁塔成为宋成林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从这年起到现在,他都会和队友每年分两次和美丽的大雁塔进行一场为期十多天的“约会”。不同的是,26年里,他由最初的一名队员变成了监测项目的负责人。每次大雁塔测绘,他们都要选择大雁塔周边四个点开始引高程,最远的是大雁塔约40公里之外的长安太乙宫。然后将这段路分成若干个节点进行测绘。
  
  9月2日清晨七点多,宋成林和队友携带仪器从队里出发赶到今天要工作的节点:小寨十字。这天早上的任务是从小寨十字到大雁塔十字然后转到西影厂门口。这段约两公里的测绘里程里,宋成林和队友几乎每隔五六十米就得把仪器放下查看数据,然后用铅笔工整地记录在手簿上。放下、架起,再放下……不一会他的白色T恤就已经湿透,对准测绘仪的眼眶边也早已是汗津津的。非机动车道上,电动车和自行车从他身边经过,一些来往行人对他投去了好奇的目光,有人甚至好奇地围到他身边。对于这一切,宋成林并不在意,继续盯着仪器记录数据。中午12点,上午任务总算快要完成了,宋成林长舒一口气,准备和队友到附近的面馆吃顿饭。下午,他们还得继续朝着目标大雁塔迈进……
  
  帐篷·干菜叶·幸福
  
  在宋成林36年的测绘工作中,大雁塔监测似乎是“小菜一碟”,更艰苦的测绘工作是从西藏和新疆等地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里,每年三四月份春暖花开的日子,宋成林就会和队友一起坐着解放牌大卡车从西安赶赴狮泉河、阿里等西藏无人区,或者是到新疆若羌等地的戈壁滩。接下来的近半年时间里,他们的生活中就只剩下的测绘、吃饭和睡觉。
  
  在水源地附近安营扎寨,在帐篷里支上行军床,这就成为宋成林和队友们的外业居所。“在藏区吃饭是比睡觉还麻烦的问题,没有新鲜蔬菜,大家就只能靠提前准备的干菜叶;高原压力不够,蒸出的馒头有时都是硬梆梆的……那时,能有一碗泡着干菜叶和罐头大肉的汤面条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宋成林说。
  
  不服老·儿子·愿望
  
  美丽的大雁塔每年都要迎接宋成林和队友们的到来。而在宋成林眼里,大雁塔的每一点细微变化他都没有错过。倾斜了,正了点,又倾斜了……26年来,大雁塔仿佛已经成为他的老朋友,而他则早已经将测绘事业当成了“家人”。
  
  跟在宋成林身边采访,他走路的步速让人惊叹,必须小跑才能跟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似乎还是个“老小伙”。不服老,不放弃。如今他依然不肯歇息,工作日程依旧排得满满当当。9月5日在韩城电厂测绘半个月,然后要赶往宝鸡……“在外面跑惯了,而且身体还不错,让我待在家里还真是难受。我的愿望就是趁身体好,能多干几年呀!”宋成林说。
  
  就在接受完记者采访后,他又赶忙前往小寨,一个工地的测绘项目还在等待着他。下车、取仪器、赶往工地,宋成林的动作异常麻利,急匆匆的背影更是透出测绘人特有的执拗与坚守……
  
  图为宋成林使用仪器对大雁塔的倾斜度进行测量。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