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电工电气正文

马伟明:电气界的“中国骄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16 浏览次数:104
马伟明:电气界的“中国骄傲”   他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
  
  他,就是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新型战舰的“中国心脏”
  
  有人形象地把动力系统比作现代舰船的“心脏”。过去,我潜艇电机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海军战斗力建设。那年,某型主力潜艇充电发电机突然出现故障,导致该型潜艇全部停航,部队上下心急如焚。马伟明闻讯,星夜找到海军首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春节,马伟明和同事们放弃了休假。大年初二,马伟明因疲劳过度被送进了医院。他人在医院,心却挂着研究进展,每天打完点滴就赶紧溜回实验室。经过几十个日夜、近千次的反复实验,一套详细的技改措施,连同整个事故的分析报告送到了上级机关,“趴窝”3个月的潜艇,又重新起航了。“为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态度坚决地说。经过研究论证,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当时,国内外电机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然而,“犟脾气”的马伟明不信邪。经过十年艰苦攻关,他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并于2002年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我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一颗坚强的“中国心”。盛夏,科技部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交直流混合发电的供电系统,不仅功率密度和可靠性高,而且占用体积小,军事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严格评审,这项成果已被正式确定为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电力世界的“中国权威”
  
  马伟明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那就是尊重科学,不崇洋媚外,不迷信权威。几年前,我国从E国引进某大型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作为中方首席专家,马伟明参加与E国代表团谈判。经过现场勘察,他和同事很快找到症结:发电机设计先天不足,责任完全在E方。谈判刚刚开始,E国代表团便矢口否认,指责中方违反操作规程。他们还得意地拿出一份图纸,趾高气扬地说:“先生,这是我们的设计图纸,你们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主观臆断而已!”令E国代表做梦都没想到的是,早在谈判之前,马伟明和同事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已经得到核心数据,并绘出了设计图纸。当马伟明把那张比E方大10倍的图纸摆在谈判桌上时,10名E国资深电机专家顿时目瞪口呆。但他们仍然强词夺理:“你们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马伟明指着图纸,大声吼道:“你不懂,我可以教你!”一旁的翻译被这雄狮般的怒吼惊呆了,望着马伟明久久不敢张口。“照直译!”马伟明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
  
  这次,E方人员显然是听懂了。证据面前,他们不得不低头。“在科研前沿高地上,只要是马伟明看准的课题,千难万险他也要往前闯。”马伟明的老搭档、海军工程大学某部副部长张晓峰说:“几年前,他瞄准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后续经费没及时跟上。马伟明犟劲来了,他说‘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经费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这可是一个世界科技大国历时20年都没有研究成功的科研项目。
  
  创新王国的“中国制造”
  
  马伟明是一个把“国家利益”举过头顶的人。长期以来,风力发电变流器等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几家大公司垄断。两年前,他们卖给中国的设备都是一口价:一套230万元人民币。马伟明在与湘潭电机厂合作中得知后,决心利用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团队的力量,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他们耗时两年多,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随后,又相继研制出3兆瓦级、5兆瓦级风力发电变频器……
  
  中国人把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研制成功了!这一消息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当年外国出口给中国的变流器每台售价降到98万元。“固有振荡”是困惑电机界的世界性难题。我军新一代潜艇引进某国M公司供电系统的第一次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曾善意地提出这个问题,但对方当时不屑一顾。“那就自己干!”经过180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马伟明和他的团队成功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个世界性难题。M公司的首席专家知道后,想与马伟明私下交易:“您能以您的专利帮助我们解决振荡问题,我们愿意向您本人支付相当于贵国150万元现钞作为酬劳。”150万元,的确有着强大的诱惑力,但马伟明说:“专利技术作为一项职务发明,它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国家!”
  
  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从一个仅有5名成员的课题组发展成为编配65人的研究所,从仅有一间资产不足万元的实验室发展成为资产过亿、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从相对单一的研究方向发展成为我国舰船综合电力技术领域创新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马伟明为培养中国的舰船电气技术人才,殚精竭虑,全心付出。
  
  对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博士给导师打工现象,马伟明笑谈自己是团队在读博士的打工者。为给年轻人创造机会,他不仅出思想、出经费,还给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来自马伟明的创新思维。近10年来,他从未在自己领衔的科研成果报奖时署名,而把机会全部让给了年轻人。从这里先后走出了6名博士后、70名博士、116名硕士。对于人才,马伟明有自己的观点:“培养人才,我不着急看一时的成功或失败。只要你努力了,即便结果是失败的,我仍然会给你很高的分,用你的努力来给你定岗位津贴。”赵治华调入团队后,马伟明为他投了不止1000万元。然而前3年,赵治华没有搞出一个课题。一些人开始认为这个小伙子可能不行。第4年,赵治华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就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实验室电磁兼容研究方向的首席专家。
  
  在马伟明眼中,搞技术创新还要延伸到工程实践,有了成熟的产品才算成功。因此,他特别强调科研团队的动手能力。在他那里,从绘图到制造,每一项发明的1:1样机,都是硕士、博士们亲自参与,一线一笔,和工人师傅们一道一锤一钻动手做出来的。近年来,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他们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次为军队、为祖国赢得赞誉、喝彩。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