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纺织正文

NPE搅翻全球纺织服装行业 毒物质残留问题凸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17 浏览次数:90
  2011年8月末绿色和平组织公布了全球品牌服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调查结果。这份报告直指耐克、阿迪达斯、彪马、匡威、KAPPA、H&M等多家全球知名服装品牌,称其产品中含有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残留。
  
  由于此次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针对的都是全球著名服装品牌,所以服装质量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实际上,早在2005年欧盟就规定在其市场上销售的用于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助剂其添加的NPE物质不得超过1000毫克/千克。国产品牌服装如何尽快弃用NPE或者是如何尽量缩短不使用NPE的时间,值得我们商榷。
  
  NPE搅翻全球纺织服装行业
  
  发布这份报告的绿色和平组织,是世界著名的NGO组织之一。所谓NGO就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是公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在其报告中所提到的超过三分之二知名品牌服装产品中被测出的NPE,则一种名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物质。据了解,NPE在纺织业中都被广泛应用于印染、清洗等工序。而NPE一旦进入到环境中,就会迅速分解成毒性更强的环境激素––NP,也就是壬基酚。NPE是全世界公认的环境激素。有研究表明,即便这种物质排放的浓度很低,也极具危害性。
  
  这一次绿色和平组织在全球18个国家采购了15个服装品牌的78件样品,其中包括运动服装、休闲服装及鞋类。随后,该组织将这些样品送至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样品被检测出含有NPE。这其中也牵涉到中国的知名服装企业。
  
  鉴于绿色和平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消息无疑于一枚重磅炸弹迅速在全球的纺织服装行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18401-2003)中,已经对服装pH值、甲醛、色牢度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有严格限量规定。也就是说,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服装企业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一般情况下,进入市场终端的纺织服装产品是不会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的。
  
  可以说,这一次事件中又有不少著名品牌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服装质量问题上“栽了跟头”。实际上,我们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这些年因为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导致企业进入困境甚至是破产倒闭的相关企业已经是屡见不鲜。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前大部分纺织服装产品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还是标示不清,纤维含量不准确等。这一类的情况相对于产品残留有毒物质超标来说,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试想一下,哪一位消费者在面对有毒的纺织服装产品时还能够保持“淡定、从容”。如果说诸如纤维成分标识混乱等情况还有可能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其所产生的后果尚不足以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但这类因为有毒物质残留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却不得不让人“提心吊胆”。
  
  就以这次事件的“主角”NPE来说,它能够刺激模拟雌激素,对生物的性发育产生影响,因此会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对生殖系统具有毒性。更让人恐怖的是它会在环境中存在很长时间,而且它可以进入食物链,并且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
  
  实际上,我国关于服装产品残留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在以前大家更多关注的就是甲醛超标、PH值超标等传统污染问题。对于NPE这类的环境激素污染尚处于相对陌生的阶段,特别是广大普通消费者更是对其知之甚少。面对不断变化的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新现象、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相关情况的及时掌握还需要行业内各方面共同努力。
  
  面对NPE看中外品牌的危机处理
  
  然而,由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引发的这次NPE事情发生之后。在我国市场上涉及的相关纺织服装品牌,国内企业跟国外企业表现出的处理方式、态度却大相径庭。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2011年8月下旬,当NPE事件被公之于众之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各媒体和一些消费者的注意。在被涉及的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诸多品牌服装产品中,国内著名服装企业李宁公司是反应最快,也是最先对这个NPE事件进行表态的公司。
  
  他们分别于8月22日和24日,先后在官网上发布声明,不仅对“产品是否符合欧盟REACH标准”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解答,还做出了在供应链中实现环境友好型排放的积极承诺。同时,还在8月26日召开记者见面会,对之前提出的环境友好型排放承诺做进一步补充说明。
  
  据了解,欧盟于2005年颁布了《REACH法规》,在其附录17中明确提出: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用于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助剂其添加的NPE物质不得超过1000毫克/千克。李宁公司表示,该品牌所有产品都通过了第三方国际检测机构的检测,是安全的、无毒的,完全能在欧盟任何国家销售,消费者可以放心穿着使用。
  
  实际上,从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来看。纺织印染助剂共有近100个类别,1.5万个品种;纺织染料也有近万个品种。全世界范围内两者年消耗量接近500万吨。它们其中的很多品种或者含有或在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各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生产企业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如何减少有毒物质残留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不过,这样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离零污染、零残留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仅就NPE来说,我国政府也在2011年年初将NPE和NP加入《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但对于其在国内的使用和排放,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
  
  李宁公司积极应对NPE事件的做法,明显使其处于了一个有利的位置。该公司通过记者见面会的方式,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让广大媒体以及相关消费者都明白了NPE这种物质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另外它对环境以及人类的危害具体有多大。同时也了解到相关规定中服装产品允许的NPE残留量具体是多少数值。
  
  同时也是让相关各方了解到了国产品牌服装是严格把类似残留物的标准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的,负责任的做法。实际上,及时的公布一些消费大众并不熟悉的信息、数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情,不但可以消除事件本身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同时对于企业的文化、品牌建设都是非常有利的行为。
  
  反观同样处于风口浪尖中的国外一系列著名服装品牌企业,则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对此次事件保持沉默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这些国际大品牌企业对于中国消费者采用的一贯手段。它们习惯性认为,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同时,中国消费者对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的认知度不高,维权意识淡薄。所以,诸多国际大服装品牌企业并没有认真对待这次的NPE事件。
  
  直到2011年9月初,才有一家外国知名品牌公司在其网站发布了一个对此次事件声明。称“其与中国境内公司的合作关系仅限于服装的剪裁和缝制,并未涉及面料取用和可能引发的染料、化学品使用,及水处理工艺等问题。”并且在短短几百字的声明中,基本上前半段都在说明其品牌悠久的历史云云。这简直就是一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声明。你在跟它谈产品的质量,它在和你聊品牌的历史;你在跟它谈环境污染,它在和你聊裁剪缝制。完全就是摆出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不过,外国品牌服装企业如此傲慢的态度也是确实是颇有“底气”的。首先,我国虽然已经将NPE和NP加入《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但这只是禁止含有NPE的服装对外出口,却并没有禁止其在国内市场上生产销售。对于NPE在国内的使用和排放,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
  
  另外,就在各大媒体对于品牌服装NPE问题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几乎在所有的外国品牌服装专卖店门口依然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在成都一家阿迪达斯专卖店前,挂出了一个巨大的广告招牌宣传商品正在促销打折。店里更是被消费者挤得水泄不通,店员说并不清楚NPE污染的事情。不过,在该店不起眼的角落里却放置着一块“打折商品概不退换”的牌子。
  
  面对如此火爆的抢购情况,外国品牌服装企业自然就有了傲慢的“底气”。这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老百姓手里的钱也逐渐多了起来。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已经在很多场合让外国人刮目相看,但消费的盲目性也确实让“洋人”们大开眼界。但是,我们对于广大消费者这样一遇到打折就抢购,一看到洋品牌就追捧的行为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外也别无他法。
  
  中外品牌服装企业面对NPE事件截然不同的处理态度,不但让我们见识了洋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轻视。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紧迫性。
  
  从NPE事件看服装企业的质量责任
  
  从绿色和平组织义正词严发布的这份《时尚之毒: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来看。虽然,我国雅戈尔、李宁等品牌服装产品的NPE含量都小于欧盟REACH规定的1000毫克/千克的标准。但是,在其它国家生产的服装产品NPE含量却远远高于这个标准。其中,一件由菲律宾生产的T恤NPE含量更是高达27000毫克/千克。目前,谁也无法保证是否有国外企业生产的品牌服装产品进入了我国市场。
  
  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份报告中所针对的品牌服装绝大部分都是生产运动服的企业。而在我国,运动服穿着最多的人群就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然而,让人遗憾的是NPE的危害恰恰也正是对青少年作用最突出。据了解,NPE摄入量和性早熟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有试验证明,这种NPE这种环境激素能导致雄性鱼类雌性化。科学家在对小白鼠的试验中发现,长期摄入NPE的母鼠产下的雄仔睾丸要比正常情况下小很多。由此可见,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并非无的放矢。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与此同时一些服装企业的“吹鼓手”立即打着“学术争论”的幌子跳了出来说并无直接实验数据证明其对人类有影响。学术争论本无可厚非,但是所谓的实验数据不应该,也绝不可能从广大消费者身上来获得。我们不是神农氏,没有尝百草的豪气。我们也不是小白鼠,没有参与服装企业实验的义务和胆量。一个搞研究的学者若没有对学术安全负责的态度,即便学术成就再大也不过一“学术败类”而已。
  
  实际上,NPE是聚合物,本身不是危险品,但NPE在自然环境的一定条件下会反应生成壬基酚。这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致癌物,被称为“环境激素”它一旦被排入环境,会在环境中存在很长时间,而且可以进入食物链。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对于食品安全目前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但是对于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特别是对其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问题认知度尚严重不足。
  
  传统意义上的纺织服装产品有毒物质残留,一般会在消费者穿着或使用之后出现皮疹、瘙痒等明显的症状。然而,类似NPE这种可以长期潜伏下来并无明显症状出现的毒害物质。我国广大消费者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其危害的程度。据记者走访得知,这次NPE事件发生之时恰逢学生即将开学之际。综合各方面数据来看,涉及此事的诸多知名服装品牌的销量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是有所增加。这一现象当然跟这个特定的时候有关。开学在即,不少家长都来为孩子选购运动服装。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广大消费者对这一事件本身并不之情。几乎所有被问及的家长都表示没有听说此事,包括绝大部分销售人员也对此事件知之甚少。
  
  服装面料等相关企业为了保证成品衣服的柔软、光滑、防皱免烫、不易褪色,厂家在原材料加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到染料、柔软剂、精炼剂等近20种助剂,这些助剂中大都添加有NPE成分,因此成品衣服中残留NPE的可能性很大。那么面对NPE我们是否无计可施了呢?其实,目前已经有环保无害的“异构醇类表面活性剂”可以取代NPE,但该替代品价格要高于NPE,而且使用该物质对于厂家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大部分企业出于成本和操作方便的考虑,并没有采用这种替代品。
  
  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品牌服装企业的社会道德和产品质量责任的深层次问题。作为一线的品牌服装,虽然因为其本身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号召力;强大的宣传公共能力以及长期占有的市场份额等因素。其服装产品在短时期内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服装品牌的铸造如同盖大厦,需要时间的积累,但是摧毁一座大厦却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能够在短时间内摧毁品牌服装这座大厦的毫无疑问首先就是产品的质量。当消费者还在顾虑地摊服装不敢买,品牌服装买不起的情况下。当其下血本买回一件品牌服装之后,转过头一看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发现原来花高价买回来的品牌服装有毒,质量有问题。不难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悲凉。恐怕从此以后也就将会和这个品牌服装产品绝缘。
  
  品牌服装企业一直是行业内的标杆,但是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仍然需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这是不但是一个服装企业也是我们当今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NPE事件无疑是对品牌服装企业敲响了警钟。但同时也对纺织服装行业相关的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问题。是否能够未雨绸缪,赶在问题发生之前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安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